俗話說:「人是鐵,飯是鋼,一頓不吃餓得慌。」無論多厲害的人,不吃飯那都不行,人要有精神,必須得吃飯,人與食物的關系就好比鐵與鋼的關系,鐵要想有硬度,就必須靠鋼,誰也離不開誰。
一說到「吃」,咱中國人的話就多了,啥北京烤鴨、天津麻花、重慶的火鍋、四川的串串、湖南的臭豆腐小龍蝦……沒個幾天幾夜,那根本說不完中國美食,但無論吃什麼,都追求一個「口感」,食物的溫涼熱燙、軟糯酥滑脆嫩,都是廚師們要考慮到的,什麼食物,該做出怎樣的口感,關乎它的「命運」。
但無論怎麼做,都沒人會喜歡「過硬」的食物,更別提牙齒都咬不動,吃得人腮幫子酸痛的食物,這不是花錢買罪受嗎?接下來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這款食物,被稱為「最硬的魚」,當年甚至有人把它做成了「魚刀」,鋒利程度絕對不輸真菜刀,讓人根本「無從下口」,然而就這樣的「硬魚」,卻成了日本人最愛的美食之一,那麼日本人又是如何吃它的呢?
此魚名叫鰹(Katsuwonus pelamis),是鯖科、鰹屬下的一種魚類,它的外形和金槍魚有幾分相似,魚身呈紡錘形,體表幾乎光滑無鱗,腹部呈現出銀白色,魚身長度一般在50~60厘米之間,最長可以達到100厘米。
鰹魚的別名特別多,啥小串、煙仔、柴魚、炮彈魚,都是它,從這些名字中也能看出鰹魚的「性格特點」,它的游速特別快,能達到20千米/小時,攻擊性也比較強,最喜歡吃沙丁魚、竹簍角,還喜歡跟著鯊魚一起游動,所以獲得了「炸彈魚」這個有些兇的外號。
上文中提到,鰹魚被稱為「最硬的魚」,咬都咬不動,但事實上,鰹魚本身的肉質是非常鮮美柔嫩的,并且它的表面也沒有堅硬無比的魚鱗,那麼為何它會化身成為「魚刀」呢?這還要從日本人身上說起。
眾所周知,日本是一個島國,所謂「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」,日本最常見的食物莫過于海鮮,早在江戶時代,他們就開始食用鰹魚了,并且他們非常喜歡鰹魚的口感,故而很多地方都爭相購買。結果在一次運輸途中,存放鰹魚的容器上出現了一種曲霉菌,它迅速吸收了鰹魚體內的水分,等人們發現時,鰹魚已經「發硬」了。
于是他們「將錯就錯」,利用這種曲霉菌對鰹魚進行了腌制,這樣就能保存更多的鰹魚,隨時吃到這道美食,后來還有人把這種經過腌制的鰹魚做成了一把刀,其鋒利程度和堅硬程度絲毫不輸給菜刀,還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認證(最硬食物)。不過用「魚刀」切「魚」,是不是有點殘忍吶。
那麼日本人又該如何吃腌制鰹魚呢?第一種方法就是把堅硬的它磨成粉末,然后放進湯底中,起到提鮮的作用;第二種方法是用刨子把它刨成薄薄的片狀,然后涮火鍋吃。各位讀者朋友們吃過干鰹魚嗎?你們覺得口感如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