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,很多我都發現了, 日本皇室的女性們越來越少穿和服,出席什麼重要活動的時候,大多數就是一身洋裝,外戴一頂王冠。
與此同時,她們會在手裡拿一把紙摺扇,哪怕是手裡拎著包,這個小扇子也要拿在手裡。
關於和服這點事不說也可以理解了, 一是時代變遷,日本素來以與歐洲接軌著稱的。
所以,不穿和服穿洋裝,戴王冠,那是妥妥的國際線路。
事實上,在日本國內的一些大事件上,日本皇室還是很注重和服的。
沒辦法,這畢竟是祖宗留下來的規矩,如果真的失去了這規矩,那皇室也將不存在了。
通常情況下, 日本皇室成員在參加祭禮、即位、祈福等活動的時候,女性與男性基本都會穿和服。
這是骨子裡沒辦法改變的東西,不然他們可能會覺得沒了根基。
比如,當年明仁天皇即位的時候,美智子便穿著非常正規的和服:十二單。
據說這是最傳統的日本和服, 全身重達30斤,且整個儀式過程都要穿著。
這可不是一般體格能完成的事,美智子還是挺牛的。
但和服這方面容易理解了,那她們手中的小扇子是怎麼回事呢?也沒見歐洲王室女性拿著小扇子啊!
這說起來就有點文化感了, 雖然現在日本王室女性都是裝扮出來的,可人家貫徹得好,上到老太太,下到小姑娘,個個都不怯陣的。
原來, 這把小扇子在日本被稱為「和扇」,它原本與日本的和服是一套的。
與此同時,穿和服,拿和扇之外,女性還要搭配腰帶、提袋、木屐。嗯,這就似乎看到了一個我們理解中的日本傳統女性標準了。
和服的這套裝備在日本有著很久遠的歷史, 起源於明治時期,也就是1868年的樣子。
而和扇呢?它則比和服有著更悠久的歷史,出現于日本平安時期,即西元794年。
這樣一算,小小的摺扇還真惹人眼。
那麼,這把小小的扇子是個什麼來歷呢?
日本在當時是一直受中國文化所影響的,而日本人的穿衣自然也會學習。
到了日本奈良時代,日本人開始崇尚唐裝。沒辦法,大唐朝在那個時代實在太厲害了,足以影響世界的潮流。
於是,日本不論男女,他們都會選擇在公眾場合穿唐裝。
與此同時, 日本人還會學習唐朝官員手持笏板的形象,特別是貴族階級,出門時都會手持一塊笏板,不分男女。
這文化模仿有些走火入魔哈,反正學得四不像了。
後來,到了日本平安時代,他們區分了男女的不同。
這個時期開始,男的依舊手持笏板,但女性變了,改為手拿檜扇。
何為檜扇? 就是用檜木與杉木類的薄片串在一起疊合而成的扇子,它的首端由金屬材質做綴結,而尾端則用皮繩或者是絲線來串起來。
通常,檜扇為5-8片。但如果身份貴重,那檜扇就會增加3-5片的數量, 它們會被稱為三重扇或者是五重扇。
一句話,扇子是當時日本女性人人可用的裝飾物,但身份不同,其片數也不一樣,越是身份高貴的人,其片數就越多。
所以,當時的日本皇室女性大多會拿著做工精緻, 片數越過民間算數的檜扇,穿著和服,還要戴上手套,拿著一把象徵身份與地位的扇子。
它就像是一張名片,人們只要看到扇子,往往就能知道這個人是什麼身份。
不過,也有說法是日本的檜扇其實不是來源於對唐朝笏板的模仿,而是從古代的簡冊演變來的。
只不過,隨著時代的改變,檜扇悄悄發生了改變, 到後來,日本皇室的女性便只能使用大潮流下的紙摺扇了。
這把小扇子從最初的一塊板,到後來的幾片木板,再到紙摺扇,可是經歷了種種改革與變化的。
但它肯定不是為了用來扇風的, 人家代表了日本的文化,有如和服的靈魂一般。如果穿上和服沒有摺扇的話,那就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了。
特別是到了1947年的時候, 日本皇室經過多番修改,最終廢除了舊皇室典范規定,太過奢華、繁瑣的大禮服被禁止了。
本著與歐洲接軌的思想,他們修改皇室規矩: 正式場合只要穿著小禮服即可,而皇室的大活動當中,穿著的也只是中禮服,比如美智子結婚的時候,也只是穿了中禮服。
但到了雅子皇后結婚時,參加婚禮的女性皇室成員已經穿著西式禮服出席了。
據說,在日本皇室中,昭憲皇太后是日本第一個穿洋裝的,手裡也拿著紙摺扇。
只不過,哪怕日本皇室打定了主意與歐洲接軌, 戴起了王冠,穿起了禮服,可手裡的小扇子卻從來沒有扔掉過。
說起來也蠻心酸,整個日本皇室到今天所剩下的標誌物也就只有這把扇子了。
如果皇室女性出門沒有拿這把扇子,恐怕站在任何一個人圈中,人們也沒辦法分辨她的身份,也不知道日本皇室成員為何人。
當然,日本皇室的女性雖然穿起了禮服, 但還是區別於歐洲禮服的,它們多是領口較高,下擺較長,又不露肌膚的款式。
所謂的保守民族,哪怕歷經了多朝的改變,有些東西還是沒辦法摒棄的。
瞭解了日本皇室女性成員手中的這把小摺扇,我們肯定會有點感觸, 當年的日本崇拜的是大唐王朝,所以將崇尚的東西變成了自己文化中的主流。
而今,日本皇室又朝著歐洲王冠、禮服進軍了,都說日本是個非常善於學習的國家,看來確實是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