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你去報警好了,我未成年!」
別懷疑,這並不是什麼影視劇臺詞,而是真實發生過的。
就在去年6月9日,一名 14歲男孩遭到高中生圍堵勒索後跳江身亡。
期間,受害者的父親曾找到施暴者想討個說法,不料,得到的竟然就是開頭那句囂張、蠻橫的回應。
然而,這並不是個例!諸如此類的悲劇還在頻頻發生。
當慘案發生時,該由誰去承擔責任?難道未成年就能無法無天?
最近有這麼一部高分韓劇,探討的就是 「未成年犯罪」這個敏感而充滿爭議的話題。
《少年法庭》
소년 심판
網飛出品。
本劇 導演洪忠燦,曾執導過《Life》、《我親愛的朋友們》等口碑劇。
卡司陣容同樣不俗,《信號》中的女主 金惠秀、《惡人傳》中的主演 金武烈、黃金牌配角 李星民和李姃垠。
他們在劇中飾演四位法官。
全劇共10集,每兩集一個案件,劇情緊湊,不拖遝。
開播後 豆瓣評分直接飆到9.2,目前穩定在8.9。
在超過3萬人的評價中,五星和四星占比將近90%。
讓我們跟隨四位法官的視角,去撕開 未成年犯罪的真面目吧。
故事的第一集開場, 13歲的少年白成友,徑直走向警局自首。
他從衣服裡掏出一把滿是鮮血的斧頭。
「我沙人了,用這個。」
語氣平靜得仿佛只是在談論晚飯吃了什麼。
他 自稱將一名8歲男童哄騙到家中,然後將其/沙/害、肢/解、拋/屍。
此消息一出,立即猶如深水炸彈一般引起軒然大波。
可身陷輿論漩渦的施暴男孩,在鏡頭面前仍然無畏無懼。
為啥?
因為韓國刑法規定: 未滿14歲的人為刑事未成年人,不承擔刑事責任。
像白成友這種情況,即使定格處罰,也不過 在少年輔育院關上兩年而已。
法庭上,白成友想到自己 沙了人還不會被判刑,甚至發出了陰森恐怖的笑聲。
最後還不忘補上一句:
「太爽了!」
如此殘忍的手法,如此可怕的反應,和那些變態沙人魔有什麼區別?
韓國民眾怒了,街上爆發抗議遊行, 申請廢除現有《少年法》。
以此向政府施壓,政府則把壓力轉移到了法院。
處理這個案件的正是 金惠秀飾演的沈恩錫法官。
經她手審判的未成年,幾乎都是重刑十號處分,因此,落得了個 「十恩錫」的綽號。
孩子們之間甚至流傳著這麼一句話:
「不管惹了什麼事,只要避開十恩錫就萬事大吉。」
法庭上,白成友對于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,甚至還提供了患有 精神分裂的證明。
敏銳如沈法官,她嗅出了這件事並沒有那麼簡單。
她翻閱大量資料,得知這種病不但永遠不可能療愈,患者更 不可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。
那麼,請問白成友是怎麼沙人之後,保持冷靜清理了犯罪現場的?
答案只有一個, 他在隱瞞真相!
真相到底是什麼?
經過不斷的調查,一切水落石出。
原來,在 這起案件中還有一名同夥,真正痛下下手的是富家女韓睿恩。
白成友之所以心甘情願背鍋,不是腦子不靈光,而是想鑽法律的空子!
這樣,已經 16歲的韓睿恩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,未滿14歲的白成友也不會有多少損失。
年紀不大,如意算盤倒是打得嘩啦嘩啦響。
最終,在法官的努力下, 女孩韓睿恩被判有期徒刑20年,白成友則將在少年輔育院管教兩年。
比劇情更令人痛心的是 根據「真實案例」改編。
現實中的2017年仁川女童碎屍案,遠比這部劇中展現給觀眾的更殘忍!
看到這,讓人不由想問:
是什麼讓這些孩子在十幾歲,甚至更小的年紀,變得如此冷漠、狠心?
是什麼讓他們心中充滿仇恨、蔑視一切?
據不完全統計,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70%的孩子,在成長中 沒有父母陪伴或父母陪伴缺失。
比如,第一集中的白成友,他的母親直到庭審結束才匆匆趕來。
因為 她知道自己的兒子不會被判刑,因此根本沒把已經逝去的生命當回事!
比如,富家女韓睿恩,父母遠在異國。
即使知道出了這麼大事,也未曾露面, 只想著用錢解決問題,進而造成孩子疏于管教。
還有第二個案件中的徐有悧,在外人眼裡她不過是個離家出走的不良少女。
而實際上,她只是個 遭遇家/暴,想要逃離的可憐孩子。
在韓國,法官總人數共計3300餘名,其中在 少年法庭任職的僅有20餘名。
他們每年要面對的少年犯超過3萬名。
少年法庭可選任輔佐人出席,但檢察官無須到庭。
這意味著, 法官將親自向孩子進行審訊,並做出保護處分。
然而,這不過是個開始!
接下來,法官們還要繼續追蹤,確認少年犯們在服刑過程中是否存在逃跑,甚至再犯的可能。
可以說, 對于處理未成年犯罪的法官們來說,這是個長期、持久的事情。
建立《未成年保護法》的初衷,原本就是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,盡可能拯救失足少年。
如果把「未成年」當成為所欲為的擋箭牌,法律便失去原本的意義。
即使是未成年,也要讓犯下罪行的他們承擔該有的責任。
千萬不要讓這法成了未成年犯罪的保護傘!
完。